/劉醒龍/蘇東坡是我眉州子弟!
2014-09-25 17:11:43 來自:《四川報道》雜志 編輯:彭娟
劉醒龍(1956—),湖北黃州人。中國作家協(xié)會主席團委員,湖北省作家協(xié)會副主席。1984年開始發(fā)表作品,著有長篇小說《威風凜凜》《生命是勞動與仁慈》《痛失》《彌天》《圣天門口》《天行者》,以及長篇散文《一滴水有多深》。2011年8月,長篇小說《天行者》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。2014年4月,長篇小說《蟠虺》出版。
2014年4月,劉醒龍出版了最新的長篇小說《蟠虺》。對于此書的寫作,作者借用了一句電影臺詞: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響。”《蟠虺》的寫作歷時13個月,但它在劉醒龍心里卻醞釀了整整10年。2003年夏天,劉醒龍第一次在湖北省博物館里看到了精巧絕倫的曾侯乙尊盤。從那時起,他就一直將它藏在心頭,每隔一陣就去寂寞的尊盤面前,“左轉三轉,右轉三轉”,懷想一番。
祖籍在湖北省團風縣,出生在黃州城內(nèi),一歲時到了大別山腹地的英山縣,從此劉醒龍便因父母工作及自己的工作需要頻繁搬遷。“我的靈魂與血肉是團風給的,而思想與智慧是在英山豐富的”,“我在武漢已經(jīng)生活了20年……從最初對城市的抵觸,到現(xiàn)在融入進這座城市,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”,“我不喜歡虛構一座山,也不喜歡虛構一座城市”,《蟠虺》的背景“與我們的時代生活處在同一現(xiàn)場 ”。對劉醒龍來說,故土是命定之地,大地、歷史在他身上印刻了厚重的地標。
在洪雅采風期間,主辦方安排作家們參觀了洪雅縣的高廟古鎮(zhèn),古鎮(zhèn)坐落于一東北向山坡,小鎮(zhèn)長年云霧繚繞,古樸的老街、商鋪門口擺滿了琳瑯滿目的香料,悠閑的老人、掛在檐下的老玉米,顯得格外幽靜、神秘。古鎮(zhèn)上還有一間酒廠,作家與酒,似乎是永恒的佳話。而在此處,劉醒龍卻百感交集,他憶起了自己的年少時光:“我很小時父母帶我離開了黃州的老家,老家的旁邊就有一家酒廠,從此以后我就頻頻搬家,每搬一次哭一次。到了下個新的地方既陌生又要受欺負,剛熟悉又搬走。等長大后,有一段時間我是一個有兩萬多人水庫的技術員。離開水庫30年后,我?guī)б粋€畢業(yè)論文寫我作品的博士去那個水壩,當時的一棵小樹已經(jīng)長到很大了。”
作家來到此地,自然就繞不開蘇東坡。離開眉州之后的蘇軾,“黃州惠州儋州”,杭州湖州,顛沛流離,浮沉一生,卻影響了世世代代。而這位大文豪的故鄉(xiāng),現(xiàn)在也在著力打造和推廣東坡文化,對此,劉醒龍說:“眉山是東坡的故鄉(xiāng),人對故土的留戀是最平常的、基本的情感。東坡在其他地方都被神化,只有在這里,他是眉州子弟。所以眉州要有大家氣象、大家胸懷,黃州、杭州、湖州又怎樣,蘇東坡是我眉州子弟!”
專訪劉醒龍
問:有人評價《蟠虺》是您的轉型之作,您如何看待?《蟠虺》有那么多考古學知識,寫作起來難度一定很大吧?
劉醒龍:轉型或不轉型,堅守或不堅守,都在作者本身;要寫什么或未寫什么,都源自內(nèi)心。寫作與任何行當都一樣,相同的套路多了,熟悉了也就無趣了??傇谒说囊饬现?,這樣的作品是沒有意義的。寫出來除了自鳴得意,讀者早已麻木了,這樣的寫作值得警惕。要時刻調整寫作的位置、狀態(tài),模仿、抄襲他人是可恥可悲的,但要警惕對自己的不斷復制,這也是一種模仿和抄襲。我在寫作中十分注意這一點。下一次寫作必須能引起自身極大的興趣,有了新的難度,挑戰(zhàn)來了,才可能達到新的高度與境界。
《蟠虺》在我個人寫作歷史上難度不是最大的,最大的是《圣天門口》,因為《圣天門口》的背景有局限,某年某月某日的天氣怎樣都是不能虛構的?!扼打场吩跉v史節(jié)點的契合度上不如《圣天門口》,但在青銅考古的專業(yè)知識上難度確實比較大,首先寫作者個人得有興趣將這些融合在小說里,其次還要引起閱讀者的興趣。而我在寫作時,只能首先尊重和考慮自己這個讀者,作者就是讀者的王者。
問:您說過“中國文學不缺少好作品,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懂得一塊石頭的偉大讀者”,您的理想讀者是怎樣的呢?
劉醒龍:我所謂的“偉大的讀者”不是作為個體,而是作為一個民族、一個讀者群。理想中比如俄羅斯民族就是偉大的讀者,也只有他們能在冬奧會開幕式、閉幕式上如數(shù)家珍地向世界展示他們的文化,讓全世界肅然起敬、啞口無言。我們國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,人人都熱火朝天,充滿了浪漫情懷,那時的我們幾乎可以成為偉大的讀者。
問:《蟠虺》的編輯手記里說您提供了三個書名給編輯選擇。能否透露一下是什么及最終選定《蟠虺》的理由呢?
劉醒龍:除了《蟠虺》,我還另起了《大楚》和《第二才子書》。其實我在發(fā)給編輯時自己也已定下來是《蟠虺》了,但因是生僻字,就有所猶豫。最終選定《蟠虺》其實并非因這個名字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更有賣點,我是有所考慮的。
我始終相信一些東西,你說這是理想主義也罷,是浪漫主義也罷。人生不是為了追名逐利,人生的意義是為了認識自己的價值。《蟠虺》開頭有句話:“識時務者為俊杰,不識時務者為圣賢。”現(xiàn)在熱播的《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》,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?,F(xiàn)在的人越來越看重實踐而淡化了標準,這是一個大問題。我想實踐體現(xiàn)在識時務者,而標準體現(xiàn)在不識時務者。生活中,是不可以只有實踐沒有標準的,沒有標準的生活就沒有理想,這種生活也過得下去,但其質量是讓人擔心的。
你之前說起《蟠虺》是我寫作歷史上轉型的問題,實際上,《蟠虺》的核心部分是與《鳳凰琴》一脈相承的,那就是價值的提出?!而P凰琴》中的“鳳凰”、《圣天門口》中的“圣”,其中民辦教師都只是表象,核心是這些卑微的生命、卑微的生活融合起來所可能引發(fā)的共鳴;《天行者》中的“天”,試圖說明的是非暴力是一種人類良知的精神;還有現(xiàn)在《蟠虺》中的“虺”,有人將“虺”視作龍,有人認為它是蛇?!俄n非子》說:“蟲有虺者,一身兩口,爭相龁也。遂相殺,因自殺。”書中有一群文質彬彬的人物,每個人的內(nèi)心都盤根錯節(jié),但這些人又都在通過曾侯乙尊盤,找尋一條不昧良心的正道。這些都是價值。
之前我看到有人評論我的作品,說我和很多作家一樣,在寫不相信。我不以為然,我是相信的。2005年,我的另外一部長篇出版時,新聞發(fā)布會上有個作家的發(fā)言我很認同。他說,在所有作家寫不信的時候,劉醒龍反其道而寫信。我想,我們這個時代的人,最重要的還是要在經(jīng)歷了那么多不相信之后,要逐步樹立起信。這可能是這個時代的寫作者、文學追夢者認真思索的很重要的一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