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码人妻系列专区_亚洲粽合在线免费视频_狠狠精品干练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_黄片国产在线播放

歡迎光臨四川報道網 當前時間: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www.vrheadsetz.com

地方: 成都 綿陽 德陽 自貢 攀枝花 瀘州 廣元 遂寧 內江 樂山 南充 宜賓 廣安 達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資陽 阿壩 甘孜 涼山
涼山彝區(qū)扶貧干部:任重道遠勇向前
2016-08-09 10:38:28 來自:四川日報 編輯:周小西

  “精準套餐”扶貧見效。8月8日,美姑縣農作鄉(xiāng)正在采摘“大紅袍”花椒的村民吉克笑得合不攏嘴。 

  雨后,美麗的安寧河谷上演田園牧歌。  

  建好美麗新村,幸福像花兒一樣。

  當前,大小涼山彝區(qū)脫貧攻堅正堅定前行。為讓彝區(qū)群眾住上好房子、過上好日子、養(yǎng)成好習慣、形成好風氣,脫貧攻堅的戰(zhàn)場上,隨處可見這樣一群人:他們帶著莊嚴而艱巨的使命,拿出只爭朝夕的精神,沖在前、干在前,不脫貧不離開。他們就是駐村幫扶干部。
  
    在彝區(qū),幫扶單位、駐村工作組、第一書記們身入心入,用心用情,大顯身手。他們在實踐中因人、因戶施策,量身定制,使扶貧幫在點子上、扶在緊要處,提高了扶貧實效,贏得群眾的一致好評。我們選取其中5名扎根在基層的親歷者,聚焦他們鮮活的脫貧思路,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扶貧故事。
  
    我有信心帶領村民脫貧
 
    講述人:李海濤
(昭覺縣扶貧移民工作局扶貧股副股長)
  
    雖然連續(xù)降雨,但我還是如期將昭覺縣波洛鄉(xiāng)地布且拖村的入戶走訪調查全部完成。
  
    地布且拖村有3個農牧社(2個社不通路,1個社不通水),總戶數130戶,總人口600人。其中常住戶數69戶,常住人口320人,貧困人口49戶126人(人均純收入2736元以下)。村里的農作物主要為蕎麥、馬鈴薯及燕麥,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730元,屬于典型的貧困村。
  
    通過入戶調查結果分析,貧困原因主要有5個:一是條件落后致貧。通村路通社路入戶路均沒有硬化,特別是雨水季節(jié)經常被塌方所阻,出行條件差,農產品運輸及加工成本增加。二是文化低下致貧。有的貧困人口因各種原因失學,又因失學缺乏實用技術和資金,發(fā)展家庭經濟后勁不足,成為新一代貧困人口。三是觀念落后致貧。有的農戶主觀脫貧意識差,沒有危機感,不愿接受新觀念、新產業(yè)、新技術,雖然每年忙忙碌碌,日子依舊過得非常拮據;有的農戶還有嚴重的依賴思想,等、靠、要,不思進取。五是村兩委缺乏帶動能力。
  
    在我看來,這個村要想脫貧致富,必須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:一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,修建進村通社入戶路,徹底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。二是發(fā)展幼兒教育,建幼兒園1所,延長受教育年限,提高文化素質。三是建設幸福美麗新村,通過強化配套、推進基礎設施建設,加強環(huán)境保護、推廣低碳技術,帶動新農村建設提檔升級,力爭進入“幸福美麗新村”建設行列。四是力促農業(yè)產業(yè)化建設,大力發(fā)展種植業(yè),種植馬鈴薯500畝,苦蕎種植800畝。五是建設畜牧標準化規(guī)?;B(yǎng)殖小區(qū),大力發(fā)展涼山黑豬、肉牛、肉羊養(yǎng)殖戶并引導成立養(yǎng)殖業(yè)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1個,并爭取引入企業(yè)及創(chuàng)業(yè)人士,帶動發(fā)展規(guī)模養(yǎng)殖。六是發(fā)展沼氣池等新型能源,開展“一池四改一利用”工程,實現低碳生活。七是協助抓好村“兩委”班子建設,把基層組織建設成為發(fā)展生產、脫貧致富的主力軍。
  
    雖然帶領地布且拖村脫貧致富任重道遠,但并不是“迷霧重重”。我堅信我能做到!

    精準施策才能見真效
 
    講述人:張智貴
(寧南縣扶貧移民工作局干部)
  
 今年4月,我們駐村幫扶工作組來到定點聯系幫扶的寧南縣幸福鄉(xiāng)玉豐村摸底。玉豐村轄4個村民小組,99戶376人,其中低保戶23戶、54人,殘疾人16人,貧困戶22戶,90人。道路不通、居住環(huán)境差、產業(yè)結構單一、民眾文化素質低、陳規(guī)陋習突出是致貧的主要原因。局長勒古子發(fā)強調,要幫助玉豐村2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,一定要將貧困戶的致貧原因、發(fā)展?jié)摿?、自身愿望等摸清摸準,制定出精準脫貧?guī)劃,規(guī)劃不要貪大求全,不要因循守舊,要在科學性、合理性、可行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;要根據玉豐村的自然地理條件,幫助貧困戶在種植業(yè)、養(yǎng)殖業(yè)等方面探索新模式。
  
    我們對22戶建卡貧困戶分組入戶開展調查研究。2組村民古進華家有5口人,兩個孩子在上學。由于缺技術、缺資金,產業(yè)發(fā)展差,收入少。他想重點養(yǎng)殖50只羊、30只雞,發(fā)展4畝蠶桑,建一個標準蠶房,管理好30畝核桃,實現脫貧致富他是有信心的,但他家住房地基不穩(wěn),想易地搬遷,還需要點資金扶持。
  
     我們將他家納入“七個一批”中特色產業(yè)發(fā)展、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、移民搬遷安置和移風易俗鞏固一批,同時,落實幫扶資金9000元。
  
     時隔4個月,我們再次來到古進華家,他的眉宇間流露出自信。古進華告訴我們,鄉(xiāng)上把他家納入易地搬遷,已選好戶型,馬上就要動工建設,縣上還要給補助。“現在通村水泥路修好了,只要電話聯系就有人到家中收購。年底可出欄8只羊,收入9600元;年養(yǎng)蠶10張,可收入16000元左右;核桃2000元,其它收入2000元左右,總收入近3萬元,人均可達6000元左右,感謝政府給我家的幫助。”
  
     據了解,22戶貧困戶中,還有3戶是“經濟收入達標”這一項指標達不到,其余19戶全部達到不愁吃不愁穿,有安全住房、保障義務教育、保障基本醫(yī)療,有安全飲用水、有生活用電、有廣播電視,經濟收入達標等八項指標。
  
     看來,我們的幫扶措施已經初見成效。但脫貧攻堅任重道遠,我們只能一往無前,繼續(xù)攻堅克難,直至取得最后的勝利。

     我的名字叫“阿的木乃”
  
     講述人:張啟波
(喜德縣兩河口鎮(zhèn)斯果覺村第一書記)
  
   去年,我看到原單位國家檔案局選派貧困村第一書記的通知時,幾乎沒考慮,便報了名。我的老家在東北農村,也是國貧縣,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民孩子,大學畢業(yè)后,就想為他們做點什么。
  
     去年11月,我從北京來到了派駐地——涼山州喜德縣兩河口鎮(zhèn)斯果覺村。臨行前,領導的一番話啟發(fā)了我,“進百家門、吃百家飯、知百家情、辦百家事”。斯果覺村是一個典型的高山彝族聚居區(qū),平均海拔在2600米左右。初來乍到,吃不慣“坨坨肉”,住不慣沒有廁所和浴室的房屋,走不慣高海拔的山路,生活的困難不必多說。為了迅速融入工作,我挨家挨戶走訪,與群眾談心,了解民意。
  
    知百家情還要辦百家事。去年春節(jié)前,我們?yōu)榇謇?0歲以上的老人、老黨員、五保戶送去慰問物資,為全村所有孩子發(fā)放牙膏、牙刷、毛巾,手把手教他們洗臉、刷牙。在大家努力下,村里的第一個幼兒園也建了起來,30多個孩子將在9月走進課堂。慢慢地,大家都知道村里來了位漢族娃——小張書記,還給我起了彝族名字“阿的木乃”(阿的家三兄弟中的老二)。
  
    有了大伙認同,工作也變得更有動力。抓扶貧,貴在精準。我們按短、中、長期相結合原則,一戶一策制定貧困戶幫扶實施方案:安排周期短、見效快項目(養(yǎng)雞),預計到年底每戶貧困戶收入3500元至4000元;以核桃、花椒為中長期項目,依托田形調整和土壤改良項目,通過優(yōu)質種苗供給,帶動全村210戶農戶種植核桃1500畝和花椒1000畝,貧困戶3年之后有可觀收入。
  
    聽到我的“扶貧計劃”后,國家檔案局決定投入100余萬元幫扶資金,現在資金已到位。為了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,根據走訪調研的結果,除了部分用在扶持產業(yè)發(fā)展之外,我們還計劃在村民聚居區(qū)建一處綜合服務中心,功能涵蓋支部活動室、移風易俗宣傳室、文化活動室和衛(wèi)生室等。屆時,我村將重點圍繞養(yǎng)殖示范戶培育、花椒種植、沼氣池建設、技能培訓、村綜合活動室建設、“一村一幼”建設等重點任務,精準發(fā)力,加快推進脫貧攻堅。

    今天,我只做了一件事
  
     講述人:黃鵬
(普格縣五道箐鄉(xiāng)扶貧專干)
  
  8月5日星期五,今天我只做了一件事,但卻感受到了時不我待的使命感,因為這件事叫做——脫貧攻堅!
  
    今天,下著細雨,普格縣五道箐鄉(xiāng)卻熱鬧非凡。“五個一”縣級聯系領導縣委書記劉若塵一行又來了,再一次督查五道箐鄉(xiāng)脫貧攻堅工作進展情況,仔細查閱脫貧攻堅指揮所存檔資料,翻閱建檔立卡貧困戶卡、幫扶明白卡及脫貧規(guī)劃等材料。劉書記實地走訪他本人幫扶的貧困戶吉波日哈家,查看他家魚塘修繕情況,詢問他兒子吉波阿蘭上月“三支一扶”面試情況,并鼓勵大家要發(fā)揚吃苦耐勞、開拓進取的精神,戰(zhàn)勝貧困。
  
    今天,“五個一”縣級聯系單位普格縣農牧局局長子爾日和及幾位主要領導干部,就建輝養(yǎng)殖專業(yè)合作社和蔬菜大棚建設問題與鄉(xiāng)、村干部進行探討,承諾從資金上全面支持這兩個項目的建設,盡可能地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貧困戶收入。隨行的幫扶責任人走訪貧困戶,細化幫扶方案,為貧困戶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脫貧之路。
  
    今天,五道箐鄉(xiāng)采洛洛博村、洛果村兩個貧困村的駐村第一書記、駐村農技員及駐村工作組繼續(xù)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,帶領幫扶責任人逐戶走訪,并為貧困戶宣傳精準扶貧政策,為他們耐心講解“兩不愁”“三保障”“四個好”“五洗”“六個精準”“七個一批”“戶七有”和“村九有”等術語的真正含義。我全程參與,調整了修改后的幫扶責任人結對名單,完善了新增貧困戶的數據信息,分村統(tǒng)計了新版“七個一批”的分布情況,再一次校核了“業(yè)務管理子系統(tǒng)”和“六有系統(tǒng)”的數據。
  
    現在,是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第四個年頭,是我以選調生身份來到普格縣的第十一個月,也是組織安排我擔任五道箐鄉(xiāng)扶貧專干的第279天。時間都去哪兒了?我只能說,人在認真做事的時候,時間總是過得很快的。
  
    今天,雖然我們只做了一件事,但我相信只要滿懷“黃沙百戰(zhàn)穿金甲,不破樓蘭終不還”的信心和勇氣,同心協力,艱苦奮斗,這件事必定能成功!
  
    讓自己的青春無悔
  
    講述人:吳霄
(喜德縣冕山鎮(zhèn)小山村第一書記)
  
   很多人問我為什么選擇到這么窮的地方來?我的答案是因為一張照片——一個彝族小男孩拿著捐助的嶄新文具時露出發(fā)自內心的微笑。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,讓自己的青春無怨無悔,就這樣,我離開懷孕中的妻子,義無反顧來到距成都千里之外的小山村。
  
   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(fā)言權。到冕山后第一周,我就走遍了本村71戶貧困戶。白天逐家逐戶走訪,問致貧原因、看生活環(huán)境、詢收入來源;晚上再對收集的調研數據進行整理錄入。我是學計算機專業(yè)的,大數據分析很重要。終于,一份飽含著村“兩委”和派駐單位心血的《2015-2018年冕山鎮(zhèn)小山村精準扶貧規(guī)劃》出爐了。
  
    要當好領頭羊,就得融入這大家庭。我一直住在村書記巴久爾體家,在完成每天的工作后,便會幫著村民放羊、牽牛、喂豬、做飯,這是一個了解他們想法的好機會。慢慢地,大家和我熟悉起來,再跟他們講政策時,也不會再排斥了。
  
    有了分析研判,怎么才能提升小山村造血功能,杜絕返貧現象發(fā)生?根據發(fā)展規(guī)劃,“遠近結合、1+x”的產業(yè)發(fā)展模式開始在村子里試行。核桃、大蒜、肉羊、蜂蜜,在城市生活的我深知這些綠色產品的價值。壯大發(fā)展集體經濟,大蒜專業(yè)合作社和肉羊養(yǎng)殖專業(yè)合作社在小山村成立了。我的原單位省安監(jiān)局提供的產業(yè)發(fā)展資金作為小山村集體資金注入合作社,71戶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。讓建卡貧困戶在合作社擁有股份,通過合作社提取公積金對小山村基礎設施及貧困戶、生活困難群眾進行幫扶,使得小山村貧困戶擁有長期生活保障,脫貧摘帽也步入倒計時。
  
    打贏脫貧攻堅戰(zhàn)是責任,建強基層組織也是責任。和村“兩委”商量后,我們組織黨員、入黨積極分子及優(yōu)秀村民到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。變化隨之產生,黨員的認識明確了,覺悟提高了,積極性調動了,支部的凝聚力也增強了。3名入黨積極分子也向支部遞交了入黨志愿書。“即便哪一天我離開小山村,但也要留下一支敢戰(zhàn)善戰(zhàn)的隊伍。”我對自己提出了要求。

0